近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召开发布会称,在本市12家医疗组织成功转型为康复组织后,2018年将继续有助于3家公立医疗组织的转型。作为全周期健康服务链上的重要环节,康复医疗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中国加快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但康复医疗开展仍面临诸多难题,康复需求与康复医疗现状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只有全方位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才能打通全周期健康服务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一、康复意识没跟上
康复医疗的目的在于调节患者的功能障碍,例如术后病人的站立能力、残疾人的行走能力、慢性病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等。其中,中老年人是康复医疗的主体人群。然而,现在中国人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还不足,康复意识还跟不上自身需求。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误区也依旧存在。很多人认为,康复是残疾人才会用到的治疗方式,与自己无关。但医学专家表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人人都会求助于康复治疗。
面对康复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各大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向居民普及康复医疗知识,并进一步分析居民个人情况,帮助其在附近的社区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进行治疗。
二、转型要加深
当前,中国的康复市场规模达200亿元,若按基本满足康复需求的水平测算,康复市场规模应达到1000亿元以上。此外,中国人均康复消费标准为15元,与美国人均80美元相比,中国的康复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康复医疗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北京市提出构建陆续在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一大举措就是鼓励部分医疗组织向康复组织转型。在有助于转型过程中,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采取了组建工作专家组、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给予财政补助、引进专业人才等保障措施。
三、专业人才紧缺
康复专业人才缺口是康复医疗面临的又一问题。据统计数据,中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发达国家为5:10万。而以国际水平来衡量,中国康复治疗师也存在几十万的缺口。而中国康复医疗教育起步较晚,现在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本科院校不到100所,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
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自2017年起召开康复治疗师“转岗培训”工作。转岗对象包括在北京医疗组织执业的临床医师以及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并采取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结合的培训方式。经过6个月的培训,合格学员即可上岗从事康复治疗工作。
专家称,“转岗培训”有自身优势,如转岗人员有医疗基础知识容易“上手”,培养周期短等。在康复人才短缺的环境下,“转岗培训”有望成为未来趋势。而这些转岗人员也将会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康复医疗行业实现价值。
内容来源:光明网
Copyright © 2019 佛山市K8凯发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粤)-非经营性—2018—0160] |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17265号